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
军事理论教研室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通识教育教研室
 

通识教育教研室


     
             

教研部简介

      为进一步推进上海大学于2011年开展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4年设立通识教育教研室。现在岗在编教师2人,其中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 其余师资力量来自学院其他教研部。

      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多年来教育教研室一直跟踪学术前沿,教研室教师发表论文多篇,主持上海市级研究课题多项,且注重把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研室正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力争把教研室建设成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科研机构。在学校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先后开设了一系列通识课程,2017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研究》获得上海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教研室开始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如何同向同行教学协同创新的问题,至今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和做法。

      第一,以“思政课”为核心,创立“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在一定意义以上补充了“思政课程”的相对“不足”。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设立三大系列的“课程思政”体系,即形成以中国主题、社会共享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系列课程。

      第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容设计。明确“课程思政”的方向要向“思政课程”靠拢,在政治上、信仰、核心价值上保持统一方向。“同行”是属于实践范畴,要求如何去做到结伴而行,通过结伴而行,又反过来检验我们的“同向”的方式方法问题,形成同向同行的联动效应,真正做到实行合一。“同向”是“同行”的前提,“同行”是“同向”的目的。既要明确“同向”的重要性,又要明确“同行”的现实性、可行性。“课程思政”唯有与“思政课程”保持“同向”,才能为“同行”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结伴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第三,建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是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定位。“课程思政”可以定位为“思政课”的外围课程,或“思政课”的拓展课,或综合素养课,抑或与“思政课”遥相呼应的课程。二是凝练核心课程,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建构三大主题的课程系列,即形成以中国主题、社会共享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系列课程。三是建立“以一导多”的运行机制,所谓一即“思政课程”,所谓多即“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建立“以一导多”,就是要在重大问题上“思政课程”要起到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导“课程思政”建设。 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


     
             

教研部教师一览表


                                       

序号

姓 名

性别

职称

学位

学科专长

任教课程

其他

1

李华

副教授

博士

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

 

2

何英

副教授

博士

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主任

     



   


版权所有©2016-2020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建议使用Mcrosoft  IE9.0以上,1920*1080分辨率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