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上海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15周年之际,日前,在宝山区委宣传部的组织下,“沪喀同心·青春理享会”援疆15周年主题理论研讨座谈会在喀什举行,“沪喀青年宣讲联盟”同时成立。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之声”理论宣讲团成为首批宣讲联盟成员。7月24日至26日,在宣讲团指导教师、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富文的带领下,宣讲团成员代表杨芯懿、赵紫玥、纪欣宇、韩春雨共赴喀什参与系列活动,用青言青语传播党的声音,为沪喀两地文化交流注入青春活力。 7月24日上午,“沪喀青年宣讲联盟”成立仪式在上海援疆前线指挥部举行。中共宝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宝国为张富文教授颁发特聘专家证书,中共喀什地委委员、地委宣传部部长窦雪梅为学生代表授予“沪喀青年宣讲联盟骨干宣讲员”聘书。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沪喀两地宣传思想文化合作迈入新阶段,将有力促进两地理论宣讲工作的创新发展。 25日,“沪喀青年圆桌论坛”在叶城县昆仑国学书院举行。韩春雨同学以“传递时代强音:青年理论宣讲的社会责任”为题,阐述了理论宣讲必须扎根时代、理论宣讲需要薪火相传,同时,青年理论宣讲应以青春话语激活理论生命力、以本土实践连接家国情怀、以实干担当检验宣讲实效。赵紫玥同学则以“智创续弦歌,青衿传疆韵”为主题,探讨了数字技术赋能边疆文化创新的新思路,她认为数字时代的浪潮奔涌而至,我们青年人更应发挥青年力,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不断对话,迎来深刻的融合与新生。张富文教授在点评中勉励青年学子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理论宣讲中实现“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境界。 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纪念馆,杨芯懿同学作“烽火铸忠魂,薪火续新程”主题宣讲,为沪喀文旅协作建言献策。提出发展红旅应当精准把握市场趋势、定位受众、发扬自身特色,立足这片英雄的土地,面向壮阔未来,以红色文旅为纽带,将忠魂热血的传承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在叶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纪欣宇同学以“文化是桥,治理是舟”为题,阐述了文化融合对基层治理的重要价值。从喀什到上海,从边疆到内地,文化融合既是城市文明的亮色,也是基层善治的必然前提,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表达。我们应当在新时代文明的火种中,继续点燃融合的信念,书写属于我们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篇章。 期间,与会师生还前往叶城县开展实地调研。在叶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了解这座“昆仑第一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戍边烈士邓缵先故居,通过珍贵史料和文物,重温这位叶城县知事为国戍边的感人事迹,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师生代表还走访了洛克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先后参观了各个功能区域,详细了解“文化润疆”工程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也实地感受上海援疆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宣讲团成员通过参与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理论宣讲、实地走访和深度交流,将理论知识与援疆实践有机结合,既感悟了上海援疆工作的累累硕果,也增强了挥洒热情共建美丽新疆的社会责任意识。相信这些来自援疆前线的生动案例,不仅为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注入源头活水,更通过沪喀两地青年的互动交流,搭建起文化传播的桥梁,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新思路、新动能。(供稿人:杨芯懿) 学生感悟 在新疆喀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标识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城市肌理。通过实地走访,我体会到了党和政府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倾注的心血。无论是叶城县昆仑国学书院中的国学课程,还是洛克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式各样的功能区,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群众日常中生根发芽。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参观中印边境自卫作战纪念馆的经历,戍边英雄们用血和生命铸就了“喀喇昆仑精神”。无论是上海“伟大建党精神”的初心火种,还是喀什“喀喇昆仑精神”的忠诚品格,共同构筑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宣讲员,我们肩负着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党史转化为生动故事的使命。当以英雄为镜,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将报国之行落实于日常,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绽放。 ——杨芯懿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新疆,来到祖国最西部的喀什地区,在几天的调研参观与交流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新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真切切感受到沪喀协作中浓浓的山河之情。更为动容的是,在党的援疆政策引领下,一批批上海援疆干部前仆后继,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挥洒热血与汗水,让“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二十字方略,如明灯一般照亮喀什大地。作为一名青年宣讲骨干,我深感责任在肩,我将竭尽所能,在未来宣讲工作中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号召更多青年人肩负起时代使命与担当,以青春之名,赴山河之约,让青春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赵紫玥 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区位的原因,叶城县常住人口中有95%是维族同胞,宝山区自2010年与叶城县正式结对以来,就将“文化润疆”置为重要战略支点。近年来,无论是通过建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昆仑国学书院,还是助推叶城县文旅局围绕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组织举办各类民俗活动,都是基层治理中民族文化融合工作所开出的“团结花”,让我深刻感受到“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具象化实践。通过此次活动,我有幸受聘为“沪喀青年宣讲联盟”骨干宣讲员,未来我会将自己在喀什研学的所见所思融入进个人“基层治理”学术研究方向之中,并转化为宣讲道路上前行动力,运用数字化技术传播边疆文化,为讲好援疆故事、助力“沪喀协作”添砖加瓦。 ——纪欣宇 行走在喀什广袤的土地上,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当地在上海援疆干部的带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发展成果。这不仅仅表现在种植、畜牧、文旅等产业的蓬勃兴起,带动了多少就业岗位,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更重要的、也是令我们振奋的是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成效。既有中医、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VR等现代新兴技术的普及应用……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的深入实践,正以磅礴之力推动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祖国西部边陲谱写出壮美乐章。作为青年宣讲骨干,我们有义务把所见所闻所感讲给更多人听,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韩春雨 |
上一条:【暑期实践】上海大学乡村振兴推普先锋团赴四川金川县、陕西柞水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下一条:追寻总书记足迹,汲取改革奋进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25年赴四川开展国情考察和实践研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