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追寻总书记足迹,汲取改革奋进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25年赴四川开展国情考察和实践研修活动

创建时间:  2025/07/28  吴琼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6月20日至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20人赴四川开展国情考察和实践研修活动。此次活动聚焦总书记考察路线,沿着成都、眉山、广元等地的足迹,深入开展实地调研与学习,力求在考察实践中探寻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寻访古代文明,感受大国重器

6月21日,老师们到达考察第一站——三星堆博物馆,它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荣获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称号。三星堆,这座神秘而古老的遗址,被誉为“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老师们漫步在三星堆博物馆内,被一件件精美绝伦、造型奇特的文物所震撼。青铜大立人像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青铜面具造型夸张,其神秘的眼神似乎隐藏着无尽的故事;还有那精美的金杖、神秘的玉器,无一不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与高度发达。

通过参观学习,教师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对中华传统文明有了进一步认识。在现场,有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教学的教师感慨地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古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将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瞻仰灾后遗址,领会军民一心

6月21日下午,考察团队来到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17年前的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这片土地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如今,走进映秀镇,老师们首先参观了漩口中学遗址。眼前那一片废墟,仿佛时间凝固在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教学楼扭曲变形,墙体开裂,让人触目惊心。然而,在这片废墟中,却挺立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教师们怀着沉重的心情,默默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随后,他们前往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馆内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影像资料以及场景复原,再现了地震发生时的惨烈场景,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从子弟兵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救援,到志愿者们纷纷伸出援手,再到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每一个故事都深深打动着教师们的心。

走出纪念馆,教师们来到映秀镇场镇,重走总书记考察路线。沿着总书记走过的道路,教师们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曾亲身参与地震后重建的志愿者曾海龙老师感慨地说道:“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它彰显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伟大力量。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三、游历千古工程,领略先贤智慧

6月22日,考察团队来到了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充分彰显先民智慧,将时常洪涝不断的河流,因势利导、鬼斧神工般改造为泽被后世的重要工程,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老师们沿着都江堰的堤岸漫步,仔细聆听着讲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相互配合,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站在都江堰上,老师们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赞叹不已。在了解了都江堰复杂而系统的分洪排水原理之后,教师们不由感叹道:“都江堰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离开都江堰后,考察团队前往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永丰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们参观了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绿油油的稻苗茁壮成长,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和农业技术在这里得到广泛应用。据当地负责人介绍,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永丰村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在村卫生站,教师们看到了设施齐全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此外,教师们还察看了污水处理池和村容村貌。如今的永丰村,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村庄环境优美宜人,处处洋溢着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气息。

四、探访名人故居,强化文化自信

6月23日,考察团来到了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也是研究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走进三苏祠,古木参天,庭院幽深,祠内保存了大量与三苏父子相关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资料。

老师们参观了三苏祠的各个展厅,详细了解三苏生平、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从苏洵的勤奋好学、苏轼的豁达乐观,到苏辙的沉稳内敛,三苏父子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教师。同时,教师们还了解了三苏祠的历史沿革以及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近年来,眉山市积极推动东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研究等方式,让东坡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下午,考察团走访调研了眉山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教师们深入当地文创街市、了解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情况。在调研中,老师们了解到眉山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传统手工艺企业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老师表示:“眉山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五、深入苍苍翠柏,建设生态文明

6月24日,实践团抵达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古蜀道进行生态考察。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翠云廊古蜀道,有着“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美誉。老师们听取了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介绍后,沿着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一路上,古柏参天,遮天蔽日,这些古柏有的树干粗壮,需数人合抱;有的形态奇特,宛如游龙。据介绍,这些古柏大多种植于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生机勃勃。

老师们了解到历史上植柏护柏的情况。从三国时期张飞号令士兵植树,到明清时期官府颁布法令保护古柏,翠云廊古蜀道的形成和保护凝聚了历代人民的心血。如今,翠云廊古蜀道不仅是一条历史文化长廊,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当地实现了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团队里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老师表示:“翠云廊古蜀道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紧密联系。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生态观,让他们明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结语

在5天的考察中,考察团不仅探访古代文明、也进行了当代文化考察,不仅领略了诗词歌赋的精神洗礼、也在深入丛林中感受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不仅游历了传承千年的水利工程、也在瞻仰地震遗址中深受震撼。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收获颇丰。通过追寻领袖足迹,老师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伟力;通过深入各地调研学习,他们不仅丰富了教学素材,还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供稿人:高红明)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之声”理论宣讲团赴新疆喀什宣讲并成为“沪喀青年宣讲联盟”首批成员

下一条:溯文脉 砺初心 筑家园 ——我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专题研修和国情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