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理论中国》第九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国智慧

创建时间:  2019/02/28  李梁   浏览次数:   

2019年2月27日晚6点,J102报告厅上海大学《理论中国》课程的压轴讲座开讲了,近200个位置座无虚席,还有很多同学席地而坐。本次讲座受到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和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大力支持。邀请到的主讲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王义桅教授。王教授被誉为"一带一路"先生,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讲座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立伟教授主持。

王教授的讲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国智慧》,基于现实中所出现的世界发展瓶颈及有可能导致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世界性焦虑,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继续追问"中国能做什么,中国应该做什么",这样的追问不仅旨在解决中国的问题,也是为了解决发生在中国的世界性问题。

王义桅首先从文化渊源、理论内涵和思想意蕴等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概括性解读,进而指出必须超越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传统思维,以一种更宽广的历史胸怀思考问题。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在以前瞻性眼光审视危机四伏的世界并贡献出中国智慧。我们在这个历史阶段必须明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我们应该前瞻性地看问题,而不是等到出现问题再疲于应付。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我们一直强调"和合"的大一统,即和平、和谐、合作,中国强调天下为公、合而不同、阴阳合一,西方则强调普世价值,因此许多西方理论以其参照系解释中国问题时就会陷入误区,由西方单个学科理解中国问题就会存在片面。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下,中国怀揣着永久和平的千年梦想与西方的霸权主义之间矛盾重重,在西方安全观的作用下,联盟体系成为普遍安全的近代追求,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在这种不对等的利益交换框架下依附于他国无法换得永久的和平,甚至陷入更糟糕的境况。中国看到了这种体系的风险,进而提出了共同繁荣的当代目标,主张在美丽清洁的地球环境基础上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体系。

王教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背景:历史逻辑、时代逻辑、思维逻辑。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呢?王教授认为与传统的理念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三个维度:时间维度(万法归一)、空间维度(四海为家)、自身维度(超越人类中心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三大超越":超越国家,关注人类;超越分,强调合;超越国际社会,关注共同体。强调"五位一体",即永久和平是目标,普遍安全是诉求,共同繁荣是机制,开放包容是路径,美丽清洁是环境。2013年中国向世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3月这一重大理念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2017年11月再次载入这两份联合国决议,标志着这一理念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全球共识而且正在产生深远影响。

在当今世界,80%的贸易是在沿海地区进行的,内陆普遍贫困,如何实现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呢?不发达国家要实现弯道超车,美欧提出的创新理念或者强调劳动力的使用效率或者强调能源的使用效率,而这些恰恰是有些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条件,中国十九大报告则提出理念: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经,即更好地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落后的国家实现自主工业化,国家之间更好地联通,打破过去贫富分化严重、国家隔阂对立的僵局。资源化、数字化、智能化,在此基础上互联互通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一带一路"在新时期弘扬两千年丝路文明形成的丝路精神的同时,将中国古代天下大同思想在工业、信息文明时代发扬光大,"一带一路"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虚实结合,成为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所贡献的代表性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王教授总结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方面:即命运自主——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命运与共——互联互通;命运共同体——共同身份、共同使命、共同归宿。最后,王教授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并给予分析:包括因文化语言差异造成误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合问题、破与立可能产生的矛盾、目标与手段的悖论、对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硬实力的质疑等七个方面。

讲座结束后,王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精彩互动,王教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上海大学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高立伟教授进行总结:王教授从历史、当下、未来时间的维度,从东方、西方的空间维度,从文化传统、世界道路的发展维度,高屋建瓴、深入精准地解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渊源、理论内涵和思想蕴意及行动方案。王教授指出核心要旨是世界各国掌握自己的命运、共同制定国际规则、治理成果和方案共享,在此基础上王教授提出面临的问题、质疑和挑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王义桅教授的讲座进行了三个小时,始终思维敏捷、热情饱满,在场师生收获满满。

最后,王义桅教授与李梁教授、高立伟教授、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沈震教授、艾慧副教授及在场的部分学生合影留念。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刘锦书记、王金伟博士参加了本次讲座。(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慧、高立伟供稿)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教学基本功培训暨第三十六期教学论坛”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教学基本功培训暨第三十六期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