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2015年九九沙龙第1期(总第63期)“社会认知:历史、进路与现状”纪要

创建时间:  2015/06/20  陈奕雯   浏览次数:   

        6 月18 日上午9点,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本部B401会议室,上海大学哲学的罗志达博士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社会认知:历史、进路与现状"。罗志达博士为广州中山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哥本哈根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同情现象学、社会认知等方向的研究。社科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罗博士指出,社会认知(科学)是目前各种讨论人际间交往路径的主要汇聚点,并形成了交叉学科、交叉领域的主要特征。由于人际间交往的复杂性质——它包括行为者或参与者的心理学机制、认知行为特征、个体与社会历史。

        以此为背景,罗博士回顾了社会认知的词源历史,历史流变,分析它在早期素朴心理学中的问题形态和解决方案。社会认知源于西方思想家关于同情问题的讨论,它一开始指的是审美者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面去,以至于审美对象也具有了某种拟人化的特点。

        罗博士指出,社会认知目前主要的研究途径包括理论理论、模仿理论以及新兴的直接感知理论。理论理论以新的经验科学发现和实验数据为基础,认为人的心智状态是由不可被观察到的信念、意志等组成的集合,他们认为为了理解这些心智状态,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关于信念、意志等心智状态的理论知识,以便理解它们。模仿理论则强调将自己置身于他人之处境的能力,认为对他人的认知主要是借助于一种想象性投射,从而达到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罗博士认为,除了上述两种认知方式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认知方式,即由Dan Zahavi和Shaun Galagher等人新近提出的直接感知理论,认为人的感知可以区分不那么聪明的感知和聪明的感知。而聪明的感知不是对于外在世界的单纯接收,它是对于一个复杂的,信息上丰富的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理解方式。同时也是因为这种聪明的感知为我们提供了认知他人的重要方式。罗博士指出,社会认知研究是一个多维度、多面向的研究,还包括社会本体论,集体意向性,社会行动理论等新兴的议题。

        之后,在场师生与罗志达博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上一条:2015年九九沙龙第2期(总第64期)“论整合——以癌症与社会科学研究为例”纪要

下一条:社科论坛第一三八讲:美国Drew大学哲学系教授Thomas Magnell学术报告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