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社科论坛第一四五讲: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伟大机会

创建时间:  2015/11/02  董芳源   浏览次数:   

20151030日晚6:30,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科论坛有幸邀请到了John B. Cobb Jr.和王治河教授,在宝山校区B401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主题为"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伟大机会"的精彩的思想盛宴。论坛由王天恩老师主持,陶倩、欧阳光明、宁莉娜、刘铮、杨庆峰、周丽昀、沈海燕、、刘小涛、刘冰等老师,澳大利亚教授Paul Healy以及社科学院众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Cobb教授篇

John B. Cobb Jr. :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教授,是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领军人物,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第三代传人,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西方社会主义绿色GDP的提出者之一。

这位九旬美国老人Cobb教授认为,面对现代性留下的近乎灾难性的世界,努力寻求走出困境的办法,是一条极为艰难的路途,而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选择了这条路,他们不畏强权,敢于为弱小仗义执言,关爱自然和一切生命,为推动有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Cobb教授主要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切入,对中国的教育给予较高的关注与期待。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的改变,体现在方法论上的改变。在此,Cobb教授强调了经验与联系的重要性。有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视角看世界,当你经验到事物时也就同时与之产生了联系,当你尝试改变事物时也就改变了其中的联系;

2、哲学的影响,体现在组织学上。2500年前出现了形而上学,但中国也有自己的故事与自己的语言。中国要坚持自己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不要过分学习与模仿美国,因为那将是一条死路。Cobb教授认为真正能做到为大多数劳苦大众谋幸福的,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

3、人文主义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做根本性改变的,或许不是形而上学,而是社会现实。社会现象中出现了很多关系,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我们越是聚焦社会事件就越丧失人文情怀。在社区中,我们越有人情味,就越能彼此交流。工业文明使人变得机械,而生态文明可以使人在自然、社会、个人之间找到平衡,更好地认清个人价值;

4、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生态文明的发展,Cobb教授认为希望在中国。中国拥有自己的思想文化资源,走自己特色的生态文明道路,依据中国国情来对自己所走的道路进行反思,避免重蹈西方覆辙。

Cobb教授讲演结束后,王治河教授进行了补充,Cobb教授简朴节约,将毕生积蓄用于有机马克思主义建设,25年不曾买新衣服。其与妻子的深厚感情更是感人至深。可以说,为有机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Cobb教授亲身践行,是很多人的榜样。王天恩老师提到美国生态小镇克莱尔蒙特,Cobb教授与夫人长年居住在克莱尔蒙特市著名的绿色老年人社区"朝圣地"一间面积不大的公寓中。他认为,在生态文明中,社会和谐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民族之间的和谐、人类活动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并且在这里,居民都自觉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紧接着,与会老师与学生就本主题的理论理解和根据,以及如何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找到发展的平衡等问题,与Cobb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美好而珍贵的时光总是短暂的,cobb教授的分享结束了,但是他知行合一,全身心去倡导和践行生态文明的精神,使我们为之钦佩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关于世界、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使命。

王治河教授篇

王治河教授:现任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中国过程研究》主编,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经王天恩教授介绍,格里芬是Cobb教授的学生,王治河教授是格里芬的学生。王治河于1998年秋自费去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讲座开始就抛出了一个引全场思考的问题:"到底是概念重要,还是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重要?"

王治河教授认为,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有机存在非常贴近。中国人注重关系的存在。西方多从事物出发,中国多从事件出发,更容易与外界联系,找到事件处理的平衡点。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发展需结合中国的现实,王教授说中国社会近些年来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他建议大学生不要总是待在象牙塔里,要多到社会中去走走看看。

关于教育,王治河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系统工程,现在要鼓励跨学科:在工业文明时期,曾经将学科分为42类,再细化可能会有420多类。后现代文明需要有机整合各学科,现实是有机的整体,要区分机械与有机;自然具有多样性,社会现实同样具有复杂性,而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New Baby"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很好补充;高校要注重"热土教育",现代工业文明提倡"离土教育",即离开家乡越远越成功,而生态文明认为只要为一方热土服务,那就是价值。大地是活生生的mother,一捧土壤中包含了约70亿生命,他提出现代农业与后现代农业的不同,倡导要通过后现代农业打破乡村与城镇的壁垒。

王治河教授讲演结束后,又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讨论,在场老师与学生对此主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王教授诙谐幽默地与之进行深入探讨,将现场的学术氛围推向高潮。

两位教授关于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的解读与分享,为参与者奉献出一场智慧交融的思想盛宴,使其开拓视野、凝聚智慧、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社科论坛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结束,而我们为祖国人民谋福祉的心却是严肃而坚决的。

社科学院14级研究生 孙楠、骆月明

上一条:九九沙龙2015年第4期(总第66期)“逼真性的问题—麦克斯韦vs.穆勒”

下一条:社科学院顺利举办社科论坛第142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