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0月16日上午9:30,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的Paul Healy教授应邀来到上海大学社科学院的"社科论坛",在B401做了一场题为"Psychology as a Human Science: Rationale and Implications(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含义)"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沈海燕老师主持,周丽昀、杨庆峰、曹青春、刘友古老师和社科学院部分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Paul Healy教授首先对此次讲座主题进行了介绍:心理学也就是"精神生活科学",它作为一门科学必然会与实证主义范式有紧密的联系,这种奠基于客观主义本体论和第三人称认识论的实证主义范式更适合研究物,而不是研究人的精神生活。因此,为了研究人生存的意义和活生生的经验,需要加入植根于"人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在应对我们精神生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时,心理学需要认可自己的双重地位,它既是实证主义的科学,也是人文科学。 其次,Paul Healy 教授就如何把握心理学是人文科学提出了两个做法:1.需要重新将注意力从方法论转移到本体论,从实证主义对因果解释的关注,转向人文科学对人的意义和体验的关注,优先考虑人不是物的本体论;2.需要重新考虑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当我们把关注点从以物为本体转变为以人为本体时,能够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法整合在内,对人的精神生活进行研究的新的可能性就会出现。。 接着,Paul Healy 教授通过与"科学家-医师"模型进行比较,对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的含义进行了说明,详细解说了人文科学方法的5个优点:1.以人为导向,研究我们精神生活的复杂性;2.以理解为导向,对情境和具体的状况保持敏感;3.以发现为导向,这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用全面、复杂的方法去回馈委托人的诉求;4.通过对话来扩大理解,医师需要将自己置于治疗的情境中,通过与委托人的对话来获得更多的理解;5.运用"实践智慧"进行好的判断,通过关注个例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后,Paul Healy 教授针对"人文科学的方法与心理学的科学性期望是否兼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按照传统的观点,人文科学方法不符合实证主义的理想,似乎不是科学的,但是这种评价是错误的。原因有三:1.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体现出严格的、可靠的和有效的标准;2.可以通过同行评议和专家论证等一系列适当的条件,来确保研究和发现的有效性和客观性;3.统一的科学理想在自然科学中尚且都不再适用,遑论人文科学,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最后,Paul Healy教授再次强调,接受心理学的双重地位——既是实证主义科学/自然科学,又是人文科学,将有益于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对人类精神生活多样性的研究。 Paul Healy教授讲演结束后,又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讨论。与会的老师和同学就本主题的理论来源和根据、如何看待"理解"、如何看待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在实践中的作用等问题,与Paul Healy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讨论虽已结束,但关于这一进路对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讨论仍在继续。 社科学院2014级哲学系研究生 孙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