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9月25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邓安庆教授应邀来到上海大学社科学院的"社科论坛",为上大的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儒学传统与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转型"的学术讲座。学院领导陶倩教授、欧阳光明教授出席,本院资深教授陈新汉教授、吴德勤教授出席,上大哲学系的沈海燕教授、尹岩副教授、张亚月副教授、刘小涛副教授、刘冰老师等在座聆听,社科学院的众多博硕士同学以及本科生也积极参与讲座。 邓教授首先由何谓伦理精神入手破题,并从古希腊的哲学背景探讨伦理的本义及其背后的基本精神;他把伦理精神诠释为伦理生活中的生命气息,并指出希腊哲学在探讨众多德性的统一性时,把"正义"阐释为德性之整体,认为只有这一德性才能使其他众德称之为美德,因而正义就是古希腊伦理生活的生命气息,后来成为西方伦理的基本精神。邓教授还特别指出伦理(Ethos)的本义还有"在家、居家、如家"的意思,因而探讨伦理就是追问一种使如同在家一般自然、顺畅、幸福、良善的共在生活方式。 其次,邓教授在与希腊伦理学的比较视野中,探讨中国传统伦理中何种德性能够具有如同正义在西方伦理学中的同等地位。邓教授的答案是仁义中正。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之外的墨、法、道、释等学派也都拥有优秀思想资源。以儒家为主脉的中国传统精神,其仁爱精神构成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主要内容。但只有到了宋儒周敦颐才把仁义和中正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它是"体统"或"统体",因而,仁义才正在成为中国伦理学的生命气息和总德。但在儒家思想中,也一直存在着从殊德,从自然情感来阐释仁义的倾向。如果我们要把伦理视为所有人共存关系的伦理的话,就必须从殊德和自然亲情的阐释思路中解放出来,因为公共生活,只有在仁义中正的伦理引导下,才有可能走向和谐。同时,邓教授还认为,中国传统的亲情伦理得以奠基的乡村生活已经解体,维系那种亲亲尊尊等级秩序的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秩序,也早已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取代,所以,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必须实现现代转型。 邓教授对于现代社会的特质做了简单介绍:如自由个人观念与权利观念的兴起、法治优先于德治、自由与正义的结合等。现代中国社会中,如何平衡单个人的自由与整体的正义是伦理精神现代转型的任务。 邓安庆教授的讲座内容大开大合、详实深刻,激发在座师生积极思考。讲演结束后,上海大学社科学院的师生与邓教授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论坛最终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
上一条:社科论坛第一四三讲:“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含义”
下一条:社科论坛第一百四十讲:图书馆资源利用与投稿(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