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社科论坛第一四七讲:作为一种“剩余”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及其法国后继者们的哲学贡献

创建时间:  2015/11/10  董芳源   浏览次数:   

2015119日上午9:30,上海大学社科学院社科论坛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夏莹副教授,一场主题为"作为一种‘剩余’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及其法国后继者的哲学贡献"的学术讲座在B401精彩呈现。讲座由吴德勤老师主持,欧阳光明、沈海燕、周丽昀、杨庆峰、曹青春、刘友古、鲍建竹、张亚月、刘冰老师和社科学院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此次讲座,夏莹老师以阐明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灵主义为切入点,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对唯物主义界定的基础上引出《费尔巴哈提纲》中的新唯物主义,又分别通过对朗格以及马克思切入唯物主义路径的精准分析,落脚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规定——作为一种"剩余"的唯物主义,后以法国后继者的工作对"剩余"的不同表述进行了分析。

讲座伊始,夏莹老师阐述了重新思考唯物主义的缘由。在当代,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一大批持各种观点的思想家都宣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然而他们对物质世界并不关切,这成为她把法国哲学切入到重思路径的一种契机,去追问今天的唯物主义到底是什么。

其次,夏莹老师通过唯物主义的对立面来初步界定唯物主义。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唯物主义的对立面是唯心主义(idealism),而夏老师则认为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其对立面应为唯灵主义(spiritualism)。同在"世界同一性是什么"的问题域中,旧唯物主义者只是直观的、感性地去看待世界,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唯灵主义则以上帝和神为主导者,与宗教有很密切的关系。

再次,夏莹老师从朗格的《唯物论史纲》说起,阐明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问题域的转变。朗格对唯物论所作出的区分包括理论的唯物论、实践的唯物论与伦理的唯物论。按照如上理论划分,夏老师重新对唯物论进行了规定:一是与超验性对立的世界内在性原则;二是基于反目的论所敞开的行动性原则。

接着,夏莹老师通过马克思的三篇文献(《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神圣家族》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来切入对唯物论的理解。她指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承认在物的实在性与对我们对于物的实在性的理解之间永远存在着"剩余"。由此观念的世界与实在的世界之间永远处于一种断裂,从而为人的实践敞开了空间,为人的能动性提供了可能。

然后,夏莹老师简要列举法国后继者的工作,如阿尔都塞将这一剩余表述为"认识论断裂";福柯与德勒兹将这一剩余表达为"可视"与"可述"之间的断裂;阿兰•巴迪欧认为"实践是真理,真理出现在历史性的断裂中。"最后,夏莹老师通过对"这不是一个烟斗"和"无题"两幅画作的解读,直观地呈现了法国哲学的经典思想——表象与被表象之间的断裂,强调不能被观念把握的物质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与能动性的可能。

夏莹老师在这次讲座中呈现出的扎实的理论功底,新颖的观点,精准的表述,清晰的逻辑和享受的状态不仅展现出她在学术研究中勤于反思、乐于追求的探索精神,也毫不意外地惊艳了在场师生。大家在为之叫绝的同时,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就对唯灵主义的理解、断裂思想的确认以及能动性的必要性等问题与夏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然而结束时在场师生依然意犹未尽。

相信经过这次讲座的洗礼,在场师生今后无论是在学术还是生活中,在面对现实和表象的断裂时,会对自己行动的可能性有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社会科学学院2014级研究生  孙楠

 

上一条: 社科论坛第一四九讲:可接受的科学:多元主义与新客观主义的探索

下一条:九九沙龙2015年第4期(总第66期)“逼真性的问题—麦克斯韦vs.穆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