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

创建时间:  2015/05/23  董芳源   浏览次数:   

2015年5月22日中午12:00,社科学院第一三七讲社科论坛在校本部B401举行。此次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带来的题为《科技时代应该怎样看待科学》的学术报告。论坛由社科学院副院长欧阳光明教授主持、社科论坛"坛主"吴德勤教授组织,宁莉娜、王天恩、陈新汉、吴立群、尹岩、刘友古、周丽昀、杨庆峰、刘小涛、彭学农、王金伟、邱仁富、曹青春等十几位社科学院老师与社科学院研究生及部分博士生参与。
时隔十年,刘大椿教授再次受邀来到上海大学社科学院进行学术报告。十年的时间,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系在"软件"与"硬件"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刘大椿教授著作颇丰,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第五届成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报告主要围绕"在存在许多激烈的争论的科技时代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如何为科学辩护?如何应对那些对科学的质疑?为什么我们面对各种不同看法需要保持一种审度的观点和态度?"等问题展开。
信息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生物传感控制器;基因工程和转基因食品;环境问题:绿色、低碳、雾霾、工业化等构成了"科学成为突破和争议的焦点"的背景,并且由索卡尔事件引发的"科学大战"分为两大阵营,即科学卫士与反科学主义的斗士。刘教授沿着"辩护、批判(解构)、审度"的路径进行论述。首先是科学的辩护:捍卫科学。分为科学知识的真理性特征及其证明与存在的问题两方面,着重讲述了为科学辩护的7条证据。其次是科学的批判(解构):质疑科学。分为另类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另类科学哲学:特点和构成与社会建构主义。重点论述英国SSK的崛起,法国拉图尔等人的观点,美国莎伦.特拉维克的见解、"女性主义"科学批判、"后殖民主义"科学霸权及"生态主义"科学反思。再次是科学的审度。分为反思的新潮流、舍格斯特尔:回到STS传统、皮克林:"后SSK"研究、苏珊.哈克:批判常识主义、阿伽西:多元论的批判理性主义。最后是警示与期许。刘教授认为"由于多数国人还把科学仅仅视为一种器物层面的工具,而没有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加以整合。所以中国宣传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任务很艰巨:既要从简单的科学万能论中解脱出来,又要与反科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何看待科学:从辩护、批判(解构)转变为审度?即一种审度的态度着眼于既保持对科学的支持、又保持对科学的警醒。
报告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刘教授虽然没有大幅度地引入目前西方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前沿思想,但是对科学技术哲学中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梳理并对科技时代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科学进行了解答。学术氛围浓重。在师生互动环节,刘教授对社科学院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细心解答,谦虚、博学而又温和。报告结束后,刘教授在骆月明同学与孙楠同学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园,对上海大学美丽的校园赞不绝口。刘教授告诫两位同学说"陶渊明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你们要‘好读书,求新解’!哲学不能就具体问题或具体现象提供解决办法,其主要功能是澄清问题。学习哲学除要专研经典外,也要关注社会。"正处于上海进行科创中心建设的背景下,我们相信科学及科学技术哲学都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公众面前。
社科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骆月明

上一条:社科论坛第一三八讲:美国Drew大学哲学系教授Thomas Magnell学术报告纪要

下一条:上海大学“东方讲坛”暨“泮池言学”系列:论哲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