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社科论坛第9讲:“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关怀”学术报告顺利举行

创建时间:  2010/12/28  王金伟   浏览次数:   

      2010年12月24日下午12:00-14:00"社科论坛"第9讲在B401顺利举行,社科学院朱承副教授作了题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关怀"的学术报告。社科学院部分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论坛由宁莉娜教授主持。
      此次报告,朱承老师主要以两唐书(《旧唐书》、《新唐书》)的《儒学传》为研究对象,以对唐儒的考察为切入点进而扩展到古典时代儒者的政治关怀并以此来观照当下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关怀。朱承老师对于此问题的具体阐发如下:
      他首先指出政治关怀乃是儒家的主要旨趣。平治天下既是儒家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儒家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心性的满足,更是与家、国乃至天下相关涉。政治是儒学的基本问题,更是儒者的主要追求。
      他认为唐代儒者政治关怀的直接方式是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之中,"学而优则仕"是儒者实现政治关怀的主要途径。他指出由于儒者与政治体制的关联性,儒者最多只能以个人之道德来拒斥体制的腐败,而不能置身于体制之外来反思毛病。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唐儒政治关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坚持儒学的礼教礼治精神,以礼教为手段干预社会生活,参与政治建设。不过,这一礼教关怀的方式往往拘泥于文献典籍去考证礼仪,限制了儒者们的思想创造,失却了儒家学说的"形而上者"。他认为,了唐代儒学在与佛老的博弈中节节败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儒者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迎合与满足帝国的需要,忽视了儒家义理的推进,以致丧失了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对唐儒政治关怀的考察自然离不开对于当下现实生活的关照。基于此点,朱承老师提出了一个颇为发人深省的问题:"当代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关怀如何落实?"他指出这既是汉唐宋明的儒者未曾遭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儒学所直面的一个对于儒者自身的挑战。
      朱承老师通过对于先贤古儒的考察,勾勒出他们一生的生命历程:古典时代的儒者,大致命运是幼读圣贤书并有所专长,长为帝王、国家所用从而进入官僚体制,并为这一体制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同时还坚持著书立说并期望能传之于世。儒者的这一命运,为史书记载儒者生平的基本范式。
      朱承老师在报告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其信手拈来而又恰到好处的连珠妙语赢得了在场师生的好评。在演讲结束后,与会的老师和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及个人困惑与朱承老师进行了互动,会场气氛颇为热烈。
      最后,宁莉娜教授对此次论坛做了总结发言,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社科学院 郭春牛)

上一条:社科论坛第10讲: 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

下一条:社科论坛第8讲:彭立群副教授解读“‘文明的野蛮人’与最后的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