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人机融合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 在上海大学召开

创建时间:  2025/05/27  吴琼   浏览次数:   

为了深入研究人机融合发展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推动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深入,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理论成果。5月24日,由上海大学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承办的“人机融合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

开幕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焦成焕教授致辞。他介绍了学院总体情况和研究中心的发展定位,并强调在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理论工作者应当勇于承接时代赋予理论创新的使命。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冰研究员介绍了研究中心的成员构成、研究方向及规划等情况。开幕式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金伟研究员主持。

当天上午学术研讨的第一阶段由《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曹宁华主持。《哲学分析》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素梅教授在“人机共生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报告中提出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应当是一种“有担当的技术”。上海大学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王天恩教授在“人机数字融合发展”报告中指出,理解未来人机融合的模式首先要理解人机融合的数字方式,创造是最符合人类本性的活动。同济大学杜严勇教授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关键议题”分析了伦理治理的关键问题,建议从伦理标准迈向技术标准。

第二阶段由《社会科学》专职副主编周小玲主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教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马克思主义审思”报告中强调,可以通过二重性视角来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上海师范大学苏令银副教授在“人工智能的本质、边界与实现可能”报告中基于前沿文本《AI蛇油》探讨了人工智能未来对社会可能的影响,呼吁我们需要更理性的视角。复旦大学刘伟兵副教授在“无产阶级会被代替吗:数智革命与无产阶级时代化”中分析了无产阶级在数智革命中不会被替代的三重理由。

第三阶段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刘志欣教授主持。上海教师教育学院俞慧文部长在“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报告中,分析了智能时代思政教育的守正与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内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武锐博士在“主动推断AI:一种基于预测加工的具身智能”报告中提出从预测加工角度理解具有主动推断能力的人工智能。上海社会科学院阮凯副研究员在“从AI4S实践思考人机融合发展的两种形态”报告中通过考察AI4S的三大局限性,揭示了AI驱动的科学研究不能代替理论科学等传统科学研究,人机融合发展体现为实践融合,一种利用AI的科学实践正在融入和丰富人类的科学实践。

下午学术交流继续举行。第一阶段由《探索与争鸣》副编审张蕾主持。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孙咏教授分析了人机交互发展给普通劳动者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上海理工大学李梅敬副教授对智能时代人类的精神处境进行了细致的哲学解读。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以“从价值对齐审视价值观技术化的有限性问题及其破解”为报告主题,深入探讨了人、技术与价值三者关系,提出构筑价值观技术化的护城河,设定价值观技术化的区间,厘清价值观技术化的边界。

第二阶段由《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吕东卉主任主持。上海大学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大山研究员“基于自动驾驶分级的人机共驾规范”构想了L2及以下与L3及以上人机共驾规范,提出未来应推行“驾驶任务闭环内禁止人机切换”的民用自动驾驶技术规范。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红明博士以“技术封建主义还是文化封建主义:数智时代资本主义‘再封建化’的深层逻辑”重构了数智时代的封建主义概念。上海大学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宁以“儒家关怀伦理视域下的护理机器人的伦理设计”为题,研讨了不同文化视域下护理机器人设计的原则。

第三阶段由《理论探索》编辑吕晓斌主持。上海健康医学院阎婧老师在“从大模型角色扮演智能体思考人工智能社会化进路”报告中提出目前大模型处于角色表演而不是扮演阶段,呼吁重视适应性表征,辅助治疗大模型角色失调。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和泽宇以“平台劳动中的算法异化——以美国优步公司为例”为题,分析了平台对普通劳动者的负面影响。上海大学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王金伟在“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技术应用风险及规制研究”报告中认为深度伪造技术已经带来严峻复杂的社会影响,应从多重维度持续加强监管与立法。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闭幕式由上海大学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曹青春主持。上海大学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王天恩教授总结指出,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等单一学科,而是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来整体观照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进行时代化,就不能指导我们这个时代的实践,人工智能的发展仅仅从技术层面推进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必须有人文学科的介入才能整体推动智能时代的发展。最后,王天恩教授特别感谢期刊主编和编辑的支持,学术期刊不仅为推动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同时极大的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得到了《哲学分析》《思想理论教育》《探索与争鸣》《社会科学》《理论探索》《上海宣传通讯》6家期刊的支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工智能与哲学交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教师、研究生代表近40人参会。

(撰稿:上海大学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李大山 王金伟)

上一条:第七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大学举行

下一条:第二届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青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