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系 - 正文

哲学系第133期“九九沙龙”顺利举办

创建时间:  2024/09/19  吴琼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13日下午,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联会联合主办的第133期“九九沙龙”顺利举行。

本次沙龙邀请了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主任柴可辅副教授作题为“信源编码:论线条与东亚绘画的形式分析”的讲座。我院哲学系副主任盛宁担任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王格副教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晓晶副教授、曾海龙副教授进行评议。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立坤教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靖杰副教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向维维博士等师生近20人参与沙龙。

讲座伊始,柴可辅老师首先梳理了“东亚绘画”这一概念的发生史,提出龚古尔是“东亚绘画”这一概念的首倡者。针对为什么在此时西方开始建构“东亚绘画”的叙事,柴老师认为主要源于西方自身从十九世纪开始的以图像技术迭代所引发的美术学风格的转变。伴随着绘画领域的转变,在绘画审美领域,柴老师特别提到,需要注意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风格主义学派随之崛起,而后者恰好能够较好地说明十九、二十世纪欧洲绘画领域的变化。

对于沃尔夫林所开创的风格主义学派,柴老师认为不仅有助于透视十九世纪以来欧洲绘画界的变化,同时也可拓展至对其他非西方绘画的分析。进而,借由对西方学院派、印象派以及日本绘画的比较,风格主义所揭示的五重形式范式,即线面、体积、色彩、构图、主题实可作为彼此相互审视、理解与借鉴的一大助援。只不过在使用这一分析框架时,柴老师认为需要保持充分的自觉与审慎,因为这一框架在欧洲绘画界的使用存在局限性,其主要的问题在于基于欧洲艺术中心主义的视域,而造成对东亚绘画中包括观念系统、注意力分布以及行动逻辑等价值序列理解的遮蔽。

在讲座的最后,柴老师以“谢赫六法”为代表的东亚绘画自我叙事的现代外译为案例,主张在今天如果要深入东亚绘画的历史源脉、经验层垒、价值关切与行动方式,可能需要首先对欧洲形式分析法与东亚绘画自叙事之间的匹配性进行反思与评估。

在互动交流环节,三位评议老师各自就欧洲和东亚绘画呈现特点的差异的原因、中国文人画对流动性的关注、东西方绘画分析中的他者视角等问题与柴老师作了深入探讨。之后,三位与谈老师以及在场的师生也就各自感兴趣的内容与柴老师进行了交流。

最后,盛宁老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并对柴老师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与感谢,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香港浸会大学-上海大学联合哲学研讨会(第7期)顺利举办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新生导师双选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