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在2023年“师德师风建设月”期间,“泮溪师苑”公众号开辟“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专栏,邀请我校教师结合自身执教经历,畅谈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的深刻体会,讲述师德故事、学习师德典型、领悟师德真谛。 孙伟平 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及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及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价值论、智能哲学研究,主持承担了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版专著5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著作和论文20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迈入信息、智能时代,知识的传输仍然是必要的,但掌握学习和研究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是在本科教学方面,还是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都坚持科研育人理念,注重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一是以科研为基础,通过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例如,为了上好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课程,专门撰写了《大变革时代的哲学》一书。该书纳入广西人民出版社“新师说”系列,入选了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二是综合运用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手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作为上海市教委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上海大学)负责人,我一直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19VSZ046),而且教改项目“学生问题导向的立体化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焦成焕、孙伟平等)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2020年,荣获上海大学“王宽诚育人奖”,2021年,入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称号。 申小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阳光学者”,曾获 “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今年是我在上海大学工作的第19个年头了,如果用一句话来回顾这19年来的教书育人历程,那就是:全力以赴,未敢有丝毫懈怠。 有句名言说道:“世界上最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使思政课能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这些年来,我始终坚持以“铸魂育人,把学问写在思政课堂上”的教学理念,坚持思政教学为本、思政研究为辅,研究服务于教学,而非为写论文而写论文,把学问写在思政课堂上,写在学生的灵魂深处。19年来,我先后承担了10门本科生课程,130个班级,16000多名学生。虽然有些课程是重复的,但是我把每节课都当成新课来上,每次课前都反反复复地备学生、备时事、备内容、备教法。自2009年实施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以来,每个班级都要围绕“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自己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得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拓展和延伸”等问题完成一份问题征集作业,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知识诉求,在课堂上及时回应学生问题,让学生有被重视被关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在思政课的教学上,不仅要求自己全力以赴,也要求我的学生们全力以赴,在我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关注时事、挑战项目、勤于思考、勇于发问。这种较为严格的教学方式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一个学生曾写道:“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老师您这么多要求的时候,我后悔选了这门课,一开始还不能适应。随着后来学习的深入,开始接受这样的上课方式,竟不知不觉地喜欢这样的课堂,因为可以了解到很多时事,了解到更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问题,开始去关心这个国家、社会发生的事,开始去思考自己的观点,开始有了面对挑战的勇气,学会自己学习知识。总之,这学期的毛概课,痛并着快乐,而我在这里找到一些想要挑战未知的力量,这样未来才能更好。希望老师继续这种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体会到不一样的上课,其实基础课这种也可以很有趣的。”我就追求这种让学生有所痛并快乐着,有所累并有所获的感觉。思政课教学之途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中,我仍将全力以赴,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 陈碧舟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新发展理念下的新结构经济学”成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史、政治经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研究课题多项。 在政治思想上,我始终按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以及每位同学的互动中。作为思政教师,我以知识和经验来指引同学穿透现实的迷雾,探寻真知,同时也长期保持对标先进、认真学习的谦虚态度,比学赶超,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我力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给出讨论主题的前提下组织同学分组上台进行主题演讲,其他小组应提出问题,并就某一问题深入讨论。教师应该指引学生思路,并加以评价,确实锻炼提高同学们的问题意识。 在学术研究及指导学生上,我也充分认识到“学”的重要性。精细的文本阅读是从事科学研究或论文写作的前期阶段和必要储备。不论是个人的学术研究,还是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都应当不断勉励研究者增加的自身阅读量,挖掘阅读的深度,从已有研究中归纳自身观点,并奠定下一步研究的重要基石。 |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四次学生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守常党支部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