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耕耘思想、培根铸魂的大事业——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

创建时间:  2022/05/17  吴琼   浏览次数:   

编者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吹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新时代再出发的号角。正值“5.17”重要讲话六周年之际,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自觉重温讲话精神,畅谈学习体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坤如教授指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除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面临关键的“卡脖子”问题,中国学者在国际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中存在失声的“卡嗓子”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言必称希腊”的思维范式固化的“卡脑子”问题。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应该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当代问题,发出中国声音。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传承,坚守中国传统,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智慧,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焦成焕教授认为,“5.17”重要讲话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重大指导意义的认识,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更好地回答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邱仁富教授指出,“5.17”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知识变革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当前,立足“两个大局”,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知识体系,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总结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奋斗的历史经验,提炼出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立伟教授谈到,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系统是耕耘思想、培根铸魂的大事业。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学习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上取得更大成果。要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上实现新的突破,贡献更大智慧。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党和人民述说立论作出更大贡献。

哲学系主任刘小涛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我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哲学学科的发展而言,这个指导思想非常重要。我们理应不待扬鞭自奋蹄,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作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学问。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富文教授指出,“5.17”重要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学科自主意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我一定做到真心信仰马克思主义、由衷热爱马克思主义、精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用心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袁晓晶副教授谈到,“5.17”重要讲话至今已有六年,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正向着积极、繁荣的方向快速发展。作为理论工作者,认真实践,才能够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做出自己应有努力。只有不断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够真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全胜副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最主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弘扬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在理论创新上,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为基础,展开积极的思想对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进行科学的历史论证;在实践创新上,要以实践问题为依托,把时代精神和中国建设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也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代化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红明讲师谈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它不仅指出了时代的任务和需要,同时又为发展和超越树立了信心。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需要进一步增强植根中国和现实做学问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增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化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理论自信和实践方向。

马克思主义学院徐苗讲师认为,时代不断前进的步伐向新时代中国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迫切要求。面对这一迫切要求,作为“构建”主体之一的广大青年教师群体应当有所为。在学术研究上,主动摆脱学徒思维、坚定立足中国做学问的理论自信。在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深耕经典文本、勇立时代潮头、聚焦社会问题、敢发思想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自我革命、提升理论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强化使命担当,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进一步传播到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中。

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尹帮文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大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思政课的重要性,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再次指明了奋进方向。这让作为中共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的我备受鼓舞并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应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理论功底,未来学以致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奋勇前进。

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夏晨朗说,“5.17”重要讲话启发我对以往学科知识进行梳理,意识到人文社会学科的确在长时间内存在着一定的“以西方话语为圭臬”的状况。我们身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子,必须要学好当代马克思主义、领悟时代精神,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明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新时代的实践途径。

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春洁谈到,时逢“5.17”重要讲话发表六周年。六年后的今天再次认真研读这篇重要讲话,更加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具有前瞻性的。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我们应铭记嘱托,并用宽广的视角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华,主动承担起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努力成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2019级哲学专业研究生肖子月认为,“5.17”重要讲话指出,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我们备受鼓舞。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仅要树立远大理想,关注学术前沿,面向未来,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还要脚踏实地,学会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提出真知灼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精品。

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陈鹏吉认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论坛第九期成功举行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员青年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