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海论坛”在上海大学隆重召开

创建时间:  2018/06/24  李梁   浏览次数:   

6月23日,由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教指委、《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原学科(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海论坛"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会议主题为"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教指委主任委员、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天恩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欧阳光明教授为论坛作开幕致辞,对论坛主题作简要的介绍,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黄伟力教授主持。
在主题报告阶段,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教授分别作《拥抱智能时代》、《智能化社会的十大哲学挑战》主题报告。
杨小康教授从计算机视觉的专业化角度,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以及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以Alpha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更在实际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虽然目前人工智能有大量的落地运用,人脸识别、视频监控、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信息搜索、医学影像、无人系统等等,但同时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智能而无智慧、有智商而无情商、会计算而不会算计、有专才而无通才。杨教授并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成素梅教授则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对传统概念框架、传统思维方式、传统隐私观、传统生命观、传统身体观、自我概念、传统就业观、技术观、认识论以及人事的责任观等构成挑战。
论坛发言阶段由上海大学刘铮教授主持。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宗爱东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上海市教委在培养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方面所做的诸多工作。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认为,在智能时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人工智能是大趋势,但同时研究者们也不能太迷信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改变人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自己。鲁品越教授则从主体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社会组织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目前并没有超过人。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火热的背后,应该用冷静的眼光看待热潮。既要顺应潮流,迎接它的到来,又要科学看待人工智能,不要盲目的跟风。复旦大学马拥军教授、东华大学王治东教授、复旦大学肖巍教授、上海大学宁莉娜教授等分别进行了发言。
论坛交流发言阶段,由上海大学周丽昀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吴德勤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孙咏教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王永章教授、上海电力学院张贵红教授、上海大学吴立群教授等6位专家学者分别就智能时代马克思自由观、智能时代人类命运与安全伦理、智能时代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智能时代下的美好生活、智能时代的道德建设、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等问题作大会交流发言。
随后,王天恩教授做论坛总结,指出不管强人工智能是否会实现,现在基本事实是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多的取代我们的工作岗位。人工智能时代已经不存在温饱问题,更大的挑战是对意义的寻找。
至此,此次论坛顺利结束,取得圆满成功。(周慧供稿)

上一条:《中国社会科学网》: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海论坛"举行

下一条:学院召开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论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