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推动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第七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道路:话语体系与时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2月9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召开。大会围绕中国道路的话语阐释、中国道路的时代价值、中国道路与传统文化、中国道路与全球治理等专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坚主持,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和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致开幕辞并讲话。 在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院士介绍了上海大学的校史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情况,他指出上海大学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学科布局相对合理、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上海大学积极推动思政课持续改革,首开"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并陆续推出"创新中国"、"时代音画"、"经世济民"等中国系列新课程,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向,得到了中宣部、教育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 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教授在回顾改革开放中国四十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同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人类发展没有"共化"模式,中国模式注重吸收各国有益经验,用赞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团队学习,凝聚群体智慧,在总结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书写当代中国的发展故事。 在研讨阶段,北京大学宇文利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建新教授、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上海大学宁莉娜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朱喆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大会围绕研讨主题进行研讨,专家学者形成了对"中国道路"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关于"中国道路的话语阐释"议题,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认为,党的十九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建设这样的现代化国家,提出了诸多新概念和新论断。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新的战略安排,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取向。中国始终以一种谦逊包容的姿态和自信友善的心态以及广阔的全球视野,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也体现了我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更大贡献的责任和担当。上海师范大学汪青松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人类命运求大同的历史使命,由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双重治理的新使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实现双重梦想的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和"一带一路"的世界道路。上海交通大学胡涵锦教授指出,"新时代"范畴对由此而拓展和深化形成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基本论断的确立,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握"新时代"范畴的基本遵循,要牢牢紧扣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意味着"、五个"时代"的高度概括。把握基本遵循,绝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真正做到学深悟透。 关于"中国道路的时代价值"议题,武汉大学石云霞教授认为,携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从主体即从提出者的角度看,它是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从客体即从这一问题的客观对象的角度来看,就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世界方案,是中国道路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世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和深刻阐发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并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认为,不同国家对道路的选择和发展与创新密切联系在一起。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智能科学的发展意味着发展机会将要重新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会涉及人类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抉择。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指出,当今世界,中国人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不仅是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中国声音和展示大国形象的现实要求。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以及现代性强国的建设中,一定会对人类共同发展的话题贡献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在话语中更好地引领人类潮流和平发展上的稳步前行。 关于"中国道路与传统文化"议题,北京大学宇文利教授认为,站在今天的时代方位上看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以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已经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文化形象。中国改革开放引发的文化精神经历了文化理性的重建、文化自信的重拾、文化形象的重塑三个阶段。文化的变迁,反映的是时间的转化,在这样一种转化当中,我们总能够看到,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兴盛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强生。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发生起来的时候,这个国家就能在真正意义上发展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那样,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认为,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彰显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表征着当代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知程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新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深刻变革的新时代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导向,是当代中国前进的"路标",它的提出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的价值认同和话语权,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上海大学顾骏教授指出,中国道路及其发展的效率可以成为中国道路探讨的逻辑起点。中国道路发展的效率或中国效率集中表现为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国效率不仅同政府的组织形式有关,更同中国政府处理国民关系的方式有关。因为政府并不生产财富,财富由人民产生。合理处理国民关系成为提高中国效率的重要机理。 关于"中国道路与全球治理"议题,美国西北大学拉法特教授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与全球治理的冲突,指出了国际上已经塑造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经济民主主义等事与愿违的一面。对此,他提出对于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全球化难题上,各国既要注重主权,增加控制权,又要针对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做出国际应对,如制定多边国家合作协议等。俄罗斯最高经济大学诺索夫教授比较了前苏联、俄罗斯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指出了前苏联解体有其历史原因,更有其现实意义。前苏联放弃了诸如农村劳动力等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资源,这对于俄罗斯现今的社会改革有着多方面的启发。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前提性反思基础上的创新驱动,而创新不可预测。对此,我们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要确保过剩资源能够支撑我们往前更好地、成功地迈进。德国勃兰登堡科技大学冯·西兰德教授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地位,并指出条条大路通中国。不同于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通中国的意义在于通过中国丝绸之路与绿野仙踪里面提到的寻求黄金之路的比较体现出来的人们对梦想和理想的追求。 此外,其他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道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美国罗格斯大学勒波尔教授和纽约大学尤娜教授都强调了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指出语言不仅关涉心理方面,还关涉语调、语境等。同时,勒波尔教授指出了语言在呈现权力方面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阐释中国道路概念上,应该有共同的认知和理解。经过一天的大会研讨和专题讨论,与会学者清晰的认识到"中国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和重要性,以及"中国道路"自身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协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李梁工作室"共同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计12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
上一条:我院共同主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联盟论坛在潍坊学院成功举办
下一条:我院共同主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联盟论坛在潍坊学院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