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深化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促进书院间全程导师的交流成长,3月12日下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召开“秋白书院2025年全程导师精品项目推进会暨春季导师沙龙”。秋白书院院长、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肖瑛;秋白书院执行院长,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乃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印兰;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伟及秋白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代表、秋白书院辅导员、学生代表参与会议。会议由张印兰主持。 张印兰作为2024-2025学年上海大学本科生全程导师书院精品项目秋白书院立项负责人,首先作“学宣行思”红色文化导学实践计划项目的中期汇报。她对项目的推进计划和思路作总体介绍,并对秋白书院导师“六个一”必选任务工作内容的现阶段推进情况进行逐一阐述。此外,着重介绍了“品读经典”红色文化书籍读书会和“知行并进”红色文化宣讲团两个特色任务的推进情况,特别是“沪与遵行”遵义会议宣讲团目前已在团中央立项且已面向校内外宣讲20余场次,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她也呼吁书院更多的青年学子在新学期能够积极参与到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习会的“品读经典”红色文化书籍读书会中,真正以红色文化导学实践推动双院协同育人。 接着,书院的全程导师们围绕自身进书院的精品项目开展中期汇报和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青年教师阳育芳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下的师生关系新时代转型的实践研究”为题进行了汇报,分享了自己以温馨的读书会和谈心谈话场域链接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法学院青年教师蔡葵以“流动‘畅谈室’和定期‘一对一’产教融合,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生教育培养机制”为题,分享了自己个性化的法学生培养之道,强调因材施教、实践先行;同为法学院的郭娜娜教师则提出“用心·关心·贴近”的与学生相处模式,并在自己的课题组内形成朋辈引领的专业兴趣认知和科研学术交流。社会学院青年教师刘子潇分享了其丰富的读书会专题系列,如“群体心理与文明”、“儿童青少年专题”等,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读书体验以及广泛的思考视角;吴真则以“何为‘读书会’·‘读书会’何为”为题,结合其法国留学经验,对读书会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去中心化”的模式和“要在书外扩展议题”,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带教经验。 随后,交流座谈环节,与会老师进行了全程导师带教经验的交流分享。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副主任杨丽表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切实让师生共同受益,她认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期待更多的工作推进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哲学系副主任盛宁认为,唤醒学生是全程导师的责任和意义,对于学生主要是要做好长期的“陪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重要阶段的重点支持,同时她也倡议全程导师要积极与辅导员工作联动,以实现导师、辅导员、学生三者融合,促进师生共促共融共成长。张印兰指出,作为全程导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张乃琴对书院间的导师交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将一起努力搭建平台,增加交流频次,为导师们提供更多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场域。 最后,肖瑛院长总结讲话。他对秋白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精品项目已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他指出作为导师,不要做学生的父母,要做学生的朋友,要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活、心理、生涯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支撑,然后放手让他们自由成长成参天大树。最后,他也积极回应当前热门的“AI焦虑”问题,他认为“AI”是人创造的工具,永远不会替代人,更要为人所用。他鼓励大家在人工智能时代下要多读书、多思考,通过坚持读书和保持思考,才能保持住人的心性、人的创新性,将人工智能为我们所用,持续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新动能。 此次沙龙构建了秋白书院各专业学院间全程导师互学互鉴的平台,后续我们将进一步构建常态化分享交流机制,让秋白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们积极作为,协助共进,共促学生成长成才。(供稿:肖嘉鑫) |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案例教学集体备课会
下一条:聚焦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组举行本学年第五次集体备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