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2014年九九沙龙第3期(总第60期)“类比的建构与评估”纪要

创建时间:  2014/06/25  陈奕雯   浏览次数:   

       2014年6月20日下午1:30,第三期九九沙龙系列活动继续在B401进行。此次沙龙的主题是"类比的建构与评估",主讲人鲍建竹,由刘小涛主持,杨庆峰担任主评人。哲学系宁丽娜、刘静芳、朱承、周丽昀、刘友古、邱仁富、刘冰、袁晓晶等老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

       鲍建竹从相似性出发分析类比理论,首先,相似性是类比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至少包括三层含义:(1)类比推理是相似性推理;(2)相似性的普遍性意味着类比推理的必要性。(3)相似性的模糊性决定了类比推理的不确定性。其次,类比建构是对相似性的建构。类比推理要实现从资源域到目标域的相似性转换需要包括三个环节:(1)获得适当的类比物;(2)类比性的比对,即将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域的转换。(3)对获得的相似性的总体化。因此,决定类比模型的是第一个环节,什么样的相似性模型意味着什么样的类比模型。以此出发,鲍建竹分析了三个模型:(1)海西的质料类比模型,(2)根特纳的结构映射类比模型,(3)布尔迪厄的策略类比模型。最后,对类比模型的评估是对相似性的评估。一个有效的类比推理取决于两个要素,即量的要素和质的要素。量的要素是指该类比模型有效使用的次数,即它在已知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推理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当然也就越高,也就是该类比推理的有效性越高。质的要素是指类比模型中相似性结构的严密性,结构越严密,构成要素越不可分离,那么类比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报告结束后,杨庆峰老师做主要点评,其他老师参与了讨论。总结起来,大家对如下问题反应热烈:(1)相似性是在认知层次上,还是在本体论层次上(杨庆峰、刘静芳);(2) "普遍性"这一概念的使用需要有一个逻辑上的明确界定(刘静芳、刘小涛);(3)中国哲学中的类比特色(朱承、袁晓晶);(4)类比是一种推理模型,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刘友古、周丽韵);(5)类比与隐喻的区分(宁丽娜)。讨论中,老师们口若悬河、激扬文字,唾沫与板砖横飞,思想与灵光迸发,说者开智、听者启思,相得益彰,其乐也融融,其情也洽洽。

上一条:九九沙龙1-57期纪要

下一条:2014年九九沙龙第2期(总第59期)“饮食之道与生活政治”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