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6月6日下午1点30,社科学院九九沙龙在B401召开本学期第一次活动。此次沙龙主讲人为我院杨庆峰老师,他主讲的题目是"图像表征理论中的认知设定及其批判",瑞典西部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数码学院潘璋敏老师做报告点评。学院副院长欧阳光明、哲学系主任宁莉娜、陈新汉、吴德勤、徐琴、沈海燕、彭学农、尹岩、刘静芳、张艳芬、刘友古、周丽昀、鲍建竹、刘冰、袁晓晶等老师参加了沙龙讨论。沙龙由刘小涛主持。 沙龙伊始,刘小涛介绍了九九沙龙重新启动的规划和设想。随后杨庆峰老师带来了主题为"图像表征理论中的认知设定及其批判"的报告。 整个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基于相似表征的图像哲学特征及其问题"中他介绍了当前西方图像哲学研究的前沿现状特征及其存在。他指出,当前图像哲学的研究主要从两条路径展开,其一是潘诺夫斯基所代表的图像学路径,旨在探讨图像意义,强调通过经验与移情方法认识图像对象与现实对象的相似关系;其二是英美的艺术哲学路径,旨在探讨图像体验,强调通过视觉来认识图像对象与现实对象的相似关系。美国哲学家约翰.库勒维奇对上述路径做了梳理和分析。他提出图像表征理论应该包含着五种因素:图像二元性的体验、识别、相似性、假信和结构等五个方面。但上述理论存在着共同的问题是基于认知设定。在第二部"传统图像表征理论中的基本设定"中,他着重剖析了当前图像表征理论中所存在的"中立主体"、"认识关系"和"非历史视域"等三重设定。"中立主体设定"即将认识主体是中立的。这种设定将人看作是进行理性认知的人,如同将观看主体看作是机器;"认识关系设定"即将图像理论学者主要任务规定为理解、把握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同一和相似性关系(自柏拉图以来均是如此)、把握图像对象要素之间构成关系与现实对象要素之间构成关系的同一性(如维特根斯坦)、图像的部分与现实的部分之间的相似性(如库勒维奇);"非历史的设定"即在寻求二者相似、相同或者相符关系的时候,主体的体验行为被看成是自然的、非历史的行为。在第三部分"历史视域中的图像与现实"中他从生存论角度反思传统的图像表征理论中的认知设定,并借助伦勃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安塔尼的观看体验等例子来阐述图像体验阐述中被遮蔽的生存论唯独;在第四部分"图像体验的意向关联"中,他提出了应该借助现象学方法揭示出图像表征理论中所遮蔽其他维度。 随后,数码学院潘璋敏老师对报告做了点评。他从摄影技术原理、构图的技巧以及伦勃朗光等点切入围绕上述报告做了点评。相关点评内容引起了参会老师的诸多兴趣。在讨论环节中,多位老师与杨老师进行了讨论。讨论问题围绕读图时代、看图体验、图像与图象等话题展开讨论。沙龙气氛热烈。报告会结束后,各位老师从选题、形式等方面对今后如何办好九九沙龙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
上一条:2014年九九沙龙第2期(总第59期)“饮食之道与生活政治”纪要
下一条:社科学院杨秀君老师为社科学子带来社科论坛第一一三讲:心灵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