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0月28日12:00,上海大学社科学部第169讲社科论坛在宝山校区B401举行。本次论坛的主讲人是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艺术、社科与人文学院的保罗·希利(Paul Healy)教授,他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对海德格尔和斯蒂格勒的超越"的学术讲座。此次论坛由沈海燕教授主持,周丽昀、杨庆峰、刘小涛、曹青春、刘友古等老师以及社科学部的4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希利教授主要围绕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展开探讨。海德格尔和斯蒂格勒对于人与技术关系问题都十分关注,他们都曾在文章中发起警示,认为现代技术为人类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伴随着危险性,对于这种危险性的应对是必要的。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到现代技术的本质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技术就是工具,即"技术的本质绝不是技术的"。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是一种促逼,一切事物都是持存的,这种促逼展现了技术的危险。但目前技术的极度危险还不是技术座驾的统治,而是对其他揭蔽方式(如艺术)的阻隔。人类自身原本处于这种揭蔽之中,这就使得人类永远不会与这种危险直接对抗。海德格尔抛弃了人文主义,而运用"沉思"的力量来进行自我拯救。
斯蒂格勒提出技术中心来替代存在中心的观点,他的"同构"学说(人就是技艺;技术可以是人类的"毒药"或是"疗愈")有助于理解人对技术的依赖。技术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它不仅是一种经验方式,还构成了人类自身。用这种方式尤其可以解释数字技术对人本身的塑造,我们自认为掌握了数字技术,但同时,技术也在规范着我们,并且技术发展并不总是以人类能够受益的方式改变着世界。
希利教授认为,重建人与技术的自由关系是一个主要任务,这种自由关系是一个生产性的、共生的关系。他认为海德格尔提倡的"沉思"方式过于被动且影响微小,而斯蒂格勒尽管被错误地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者,也赞同人类可以控制技术的发展,但他更多地诉诸于"批判的力量"的可能性,二者均未脱离对于"人文主义"的不信任。希利教授提倡用解释学的人文主义来对二者的理论进行超越性的发展,解释学的人文主义将通过实践智慧,以及创造性、对话性和沉思性的思考,来发展出人与技术的自由关系。
在希利教授发言结束后,周丽昀、刘小涛、杨庆峰、曹青春等老师和学生就实践智慧何谓、人与技术的自由关系如何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限度、海德格尔和斯蒂格勒思想的异同等问题与希利教授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热烈讨论。此次讲座为师生提供了理解人与技术关系的新视角,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本次社科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15级硕士研究生 马健文
|
上一条: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做客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作专题讲座
下一条:社科论坛一六八讲:从共产国际档案处探寻外祖父毛泽民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