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第六十四期社科论坛纪要:“当技术遭遇身体”

创建时间:  2012/10/16  邹永凡   浏览次数:   

20121012中午,上海大学社科学院第六十四期社科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B401如期举行。本次社科论坛由社科学院周丽昀副教授为大家主讲"当技术遭遇身体"。讲座由吴德勤教授主持,欧阳光明、沈海燕、杨庆峰、朱承、鲍建竹、张艳芬等老师以及30多位研究生同学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老师首先解题。指出本次讲座是以"技术"为背景,以"身体"为界面和视角,来解读当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之后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首先,老师指出当今的人文社会科学中,除了大家熟知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之外,还呈现出"身体转向"的趋势,很多政治和伦理问题都需要通过身体这一渠道来表达。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消费主义的兴盛、性别关系的转换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身体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主题。从身体的研究历程中体现出一个焦点和一条线索:一个焦点是作为主体的身体和作为客体的身体之间的张力;一条线索是从身心二元论到非二元论的转化

之后,老师对"身体"这一概念的各种英文表达如"Body"、"Embodiment"、"Corporality""Somatic (Society)"等进行了梳理。老师认为,为了进一步探讨技术与身体的关系,首先必须对"身体是什么"这一基本但关键的命题进行思考,以此定位研究范畴,寻找哲学依据。老师选择用"涉身自我"这一概念来指代身体的内涵,并对其特征进行了阐发。在她看来,涉身自我既强调身体的物质性和普遍性,同时又具有含混性与可变性,并因其身体间性的特质而具有文化差异性。正是这些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技术中的身体澄清了前提,并建立了妥实的哲学依据。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技术与身体的关系"中,老师在援引社会学家克里斯·席林之观点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研究,提出对该问题的解答。她认为,技术的内化导致了身体的不确定性。就技术与身体的关系来看,一方面,身体是技术的来源和场域;另一方面,技术在取代身体和扩展身体的同时,也具有影响公共空间,推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为了更形象地诠释这一问题,老师通过3D票房大片《阿凡达》、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隐喻、2010年世界首例人工合成生命"辛西娅"等案例以及技术、伦理与美学之间的碰撞,为大家彰显了技术与身体之间愈发紧密的联系,并引发我们思考:身体的明天将会怎样?技术与身体、技术与人性的关系究竟如何?我们应当如何在可能到来的未知图景中从容自处?

最后,老师通过对身体伦理学、身体美学、身体政治学以及身体哲学等理论的多视角的梳理,向大家展示了以身体为界面解读科技与社会的可能性及其相关问题,引发了在场老师和同学的踊跃提问与热烈讨论。比如沈海燕老师提出的"宗教中的肉身与技术化的身体是否一致"、杨庆峰老师提出的"身体何以存在消解的可能"、"身体在古代技术中的意蕴"以及研究生同学提出的"唐·伊德的多种身体,以及技术意向性"等问题,都为整场讲座掀起一阵阵高潮,让与会的全体师生在热烈的气氛中尽享一场人文性十足的学术饕餮。

社会科学学院 祁文婵

上一条:社科论坛第六十五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下一条:社科论坛第六十五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