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3月18日中午"社科论坛"第15讲顺利举行,上海大学文科处副处长杨庆峰副教授以"敢问住在何方?——居住空间与人的栖居困境"为题,给大家带来了一次精彩的论坛讲座。论坛由社科学院副院长刘铮教授主持,陈新汉教授、欧阳光明教授及其他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 杨老师从现代城市下的居住空间与人的栖居困境这一话题入手。他列举了当下丰富的居住状态,如穴居、蜗居、宜居、栖居。从这些居态角度分析并结合海德格尔《筑•居•思》中对"栖居"的理解,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今时代栖居的真正困境是什么?"顺着这一问题,杨老师分析了两种可能的困境:其一,居无定所;其二,狭小的居室。然而上述两种困境都是在自然观点中理解居住空间,即:1、身体是实体,占据空间是身体的属性之一。2、身体占据空间(身体与空间是异质的)。简而言之,自然观点中的居住空间远离"家"的本质,真正的栖居困境并未显现。 为了揭示出栖居的真正困境,杨老师尝试借助现象学方法让栖居困境得以显现。首先他指出当下居住空间是技术建构、权力规划、形而上学筹划等三个构成因素构成的结果。构成维度使得我们看到当下城市中居住空间是权力筹划和资本筹划的结果。其次是揭示出与"家"吻合的栖居空间是栖居行为构成的结果。他指出栖居并不是身体的功能,而是栖居行为筹划身体,是空间呈现自身的方式,栖居行为将居住空间呈现为"家"。最后他进一步指出栖居行为最终由栖居意识构成。然而当下的栖居意识更多的是和占有意识、权力意识、资本意识相关。运用现象学还原方法,他指出栖居意识由信仰意识、价值意识和自由意识构成。如此,栖居困境不仅在于栖居行为之本质被遮蔽,更在于栖居意识的消解。 杨老师从多种视角,引用丰富的图文数据对居住问题的阐释,立即引起了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兴趣,大家就自己关注的问题及个人困惑与杨老师进行了互动,会场气氛相当活跃。陈新汉教授对杨老师介绍的内容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可以从"价值意识"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充分挖掘。刘小涛老师和朱承老师对讲座中的部分概念提出了批判性反思;尹岩老师认为栖居的困境应更多关注"人的存在"。有的老师对住所一词应是"homeless"还是"houseless"展开讨论;还有的老师谈到当前住所中传统民俗文化意识日渐淡薄。从老师们对讲座内容的精妙的评说及独到的见解中又引申出了更多有趣而深刻的多元话题。最后,刘铮副院长对此次论坛做了总结发言,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杨白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