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社科论坛”第14讲:奥威尔问题与信念的确定

创建时间:  2011/03/17  王金伟   浏览次数:   

      2011年3月11日,上海大学第14讲"社科论坛"于宝山校区B401室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刘小涛主讲。主讲题目为:奥威尔问题与信念的确定。社会科学学院王天恩、吴德勤、欧阳光明、徐琴、杨庆峰、朱承、周丽昀、鲍建竹等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社科学院学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刘小涛老师的报告大体包含如下三部分内容:
      首先,承接"社科论坛"第十三讲——张丹华教授"俄罗斯向何处去"的结语,刘老师引出了哲学上的奥威尔问题。对内容宽泛的奥维尔问题作了进一步解释后,刘老师引出了奥维尔问题的某个方面同哲学中的证据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
      奥威尔问题蕴涵了这样一个事实描述——对于"X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或"应采取X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之类的政治规范命题,我们缺乏充分的证据和理由。以Clifford原则为代表的证据主义者则认为:无论在何时、何地,对任何人来说,基于不充分的证据去相信任何东西,都是错误的。倘若政治信念都基于不充分证据,那么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既持有一些政治信念,同时还高扬理智德性,能够为自己的政治信念负责?
其次,刘小涛老师讨论了三种处理Clifford原则与奥威尔问题之间紧张关系的方案:(1)否认奥威尔问题所蕴含的事实描述,主张我们的某些政治信念确实有充分理由。(2)否认Clifford原则。(3)以美国哲学家詹姆士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进路(不是皮尔士意义上的实用主义),即诉诸信念的实践效用为基于不充分证据的信念的合理性辩护。
      最后,在详细阐明前述三种方案的困难的基础上,刘老师扼要谈了自己的构想,即在对Clifford原则中的"充分证据"作出合理限制之后,以解释理性选择过程中的信念比较如何能够算是基于充分证据。
      刘老师报告之后,与会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王天恩老师就信念与知识的关系、普遍怀疑与自我指称信念是否道德、实用主义真理观与工具主义真理观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与刘老师展开讨论。朱承老师认为:政治问题并非科学,是无法证伪,也无法用知识论原则判定的。徐琴老师与鲍建竹老师同时对信念证据所要求的充分性如何判定提出疑虑。吴德勤老师指出,充分证据的要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类似归纳问题的困难。周丽昀和杨庆峰老师则认为,宗教信念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很难说一些科学家或哲学家的宗教信念没有充分理由。针对各位老师的提问,刘小涛老师坚持证据主义原则和信念伦理学的若干考虑,分别作了简要辩护。
      因为讨论得非常热烈,论坛的讨论时间一再延长。参加论坛的同学也表示,从刘老师的报告里获益匪浅。刘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们的积极参与讨论,这大概是这次论坛取得成功的原因。

                                                                                                                                                (撰稿:李世一)

上一条:“社科论坛”第14讲:奥威尔问题与信念的确定

下一条:“社科论坛”第14讲:奥威尔问题与信念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