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社科论坛第2讲:“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探索”学术报告顺利举行

创建时间:  2010/11/08  邹永凡   浏览次数:   

       11月5日下午12:00-14:00 社科论坛第2讲在B401顺利举行,社科学院院长王天恩教授作题为:"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探索"学术报告。社科学院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论坛由副院长刘铮教授主持。
        王院长的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问题的由来;二是问题逻辑;三是教学模式改革。紧接着,王院长从上海大学"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的成果开始,指出"六个为什么"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了思政课的核心内容,为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进路。针对"六个为什么"重大问题与思政课教材的对接问题,提出了对接的四个层次:即思政课内容的问题逻辑概括、思政课改革的问题逻辑整合、思政课层次需要的问题逻辑关联、思政课改革的问题逻辑思路。通过建立"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即从"建立问题体系"到"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从"采集和解答学生问题"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问题对接",再循环到新的"问题体系"等,形成一个开放式、螺旋式上升的追求质变的循环模式。通过周期循环,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更新问题体系,从而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不断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需要。
        在"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中,最关键在于"问题逻辑"。王院长在报告中提出了对"问题"的新定义,指出,"问题是已知信息在人脑中构成的指向未知信息的疑问",具有希图得到答案的性质。答案既可以是已知未完的信息,又可以是未知的创新性信息。接着,王院长对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类型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从问题到问题逻辑,指出了要区分问题逻辑和问句逻辑,它们是两个不同概念。问题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不能完全形式化,问题逻辑包含着内容逻辑。结合"六个为什么"问题,指出基于问题逻辑就是要探讨问题本身的逻辑、问题与问题的逻辑、问题逻辑与学生理解等内容。
王院长以"为什么要采取‘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为案例,剖析如何建立问题体系、如何做到"问题抓人"和解答到位。指出问题体系就像一张网,能使学生明确问题所在,起到释疑解惑的目的。问题解析式教学其目的是从教学生"是什么"的转向"为什么"的方式。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要害怕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解析式教学是推动师生共同进步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释疑解惑、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回答学生问题,尤其是那些使教师现场无法回答的问题(要课后经过理论研究才能回答),促使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研究,对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也有很大帮助。
报告之后,陈新汉教授、吴德勤教授、欧阳光明教授、宁莉娜教授等学院师生提出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王院长给予热情回答。陈教授指出,问题逻辑不仅仅对思政课教学很重要,对其它学科教学同样重要。指出,要思政课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不仅仅要形成思政课教学的问题逻辑,自己也要形成自己的问题逻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德性。
最后,刘铮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对此次论坛给予高度评价。整个学术论坛气氛活跃,通过师生的学术交流,启发大家共同思考,对进一步活跃社科学院的学术氛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社科学院邱仁富)
 

上一条:社科论坛第3讲:“困境与挑战——生态环境与科学的社会研究”学术报告圆满举行

下一条:“社科论坛”开幕仪式暨首期“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化危机’的进一步研究 ”学术报告成功举行